漫步 Chianti (之三): 意大利酒的夏商周

Visits: 113

前記

前兩篇見﹕

漫步 Chianti (之一): The Renaissance of Sangiovese

漫步 Chianti (之二): The Magic of Le Pergole Torte   想不到我的 Chianti 漫步變成了歷時快一年的歷史之旅。 細細品嘗了近兩百瓶 Chianti Brunello di Montalcino Vino Nobile di Montepulciano 之後, Chianti 于我幾乎成為了 Sangiovese 的代名詞,原因是這三個產區都是 Sangiovese 的核心地帶,而 Chianti 是他們當中歷史最老和幅員最廣的。  

本是同根生

親身去了一趟意大利,回來後又翻查了一下歷史書,我心裏的Chianti 慢慢轉化成為 Tuscany。一提起作為國家的意大利,我們可能會想起羅馬,但我在最近一篇名為 意大利隨想曲 的網誌裏也提過,以   Tuscany 的山區為根據地的 Etruscans 比羅馬人更早活躍于意大利半島,只是後來被羅馬人殲滅了,僅留下羅馬人對這一地帶的拉丁名字。所以Tuscany 是否可以說是意大利的夏商周? 暫且撇開政治不談,我想在葡萄酒的譜系裏,Tuscany 真可以說是意大利的夏商周。 

我從 Burton Anderson The Wine Atlas of Italy 一書對 Tuscany 地區的介紹發現有這麼一個說法﹕  

The Etruscans built a flourishing wine trade here which the Romans, who preferred heavier stuff from the south, let slide before generations of invaders obliterated the cult of Bacchus. [p.192]

我以前也讀過羅馬士兵喜歡 Amarone 的說法,聽說是因為酒精度高,夠力量之故。Burton Anderson 說羅馬人也喜歡南部的葡萄,想是類似 Aglianico 這種像火山灰一樣猛烈的飲料,這與羅馬人的強悍性格似乎很一致。希臘人很早便在南部殖民,而 Aglianico 據說也是希臘人帶來的。這樣看來,羅馬人除了他們強悍的性格以外,連喝酒的口味好像與希臘人也走到一塊了,而且羅馬人也處處以繼承希臘人的道統自居。 那麼羅馬人不喜歡 Etruscans 的酒,大概是因為 Sangiovese 太柔弱了吧? 我想起最近看過的一部很出色的意大利電影,名叫 The Best of Youth意大利原文叫 La Meglio Gioventù),其中有一幕講 Florence 1966 年發了一場特大的水災,有很多年青人當義工去搶救古籍,在中午歇息的時候,有個老人家帶著兩個小女孩推著載滿麵包與酒瓶的車子,很高興的把麵包與酒分發給年青人用餐。 請想想看,老百姓不是士兵,他們的酒是與麵包一起進食的,是每天最基本的食糧,因此簡單而且酸度較高的 Sangiovese 應該遠比 Taurasi Amarone 適合。Sangiovese 是意大利種植最多的葡萄,在老百姓一般比較貧窮的狀況下,必然是重量而不重質的。所以 Burton Anderson 接下去說道﹕

Chianti, corrupted by popular appeal, became the worldwide symbol of vino in all its rambunctious excess.

用現代的市場概念去看,這原來是最聰明的 mass market 做法。意大利長期以來動亂不已,不像法國那樣有個強大的中央政府,酒商可以針對英國與歐陸的貴族市場,所以法國人的 fine wine 發展得比較早,他們打的是高端的市場。我們不妨這樣想﹕如果一個世紀前已出現 Le Pergole Torte ,你猜可以賣出幾瓶?   這裏可以順便提一下 Barolo Barolo 的產地是 Piedmont ,這裏原來是個歐陸的王國,歷史上與 Savoy 聯為一體,跟歐陸尤其是法國的關係比較深。王國既有王室,也有貴族,所以   Barolo 像法國酒一樣,走的也是高端市場的方向,Barolo 被稱為   “the wine of kings, the king of wines" 的原因也在于此。Barolo 從甜酒轉變為乾紅,其實也是拜一位布根地貴族的功勞的。(關於Savoy Piedmont 王國的歷史,請參看﹕http://notre.savoie.free.fr/sav2_a.htm 所以從某個意義上說,意大利的三種最重要的 noble grapes 當中,只有 Sangiovese 是「純種」意大利的。因此,ChiantiSangioveseTuscany Italy 在我腦海裏也就連成一片了。  

意大利在十五世紀發生了影響巨大的文藝復興,起源地也是Tuscany ,這場運動很大的推動力其實來自富裕的「顧客」,包括教皇與像   de' Medici 家族這樣的無冕皇帝,是他們大灑金錢僱來 Michelangeloda Vinci 等藝術家來宣示他們的威力。(見前文﹕意大利隨想曲 五個世紀後,Tuscany 的葡萄酒也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了,Nicolas Belfrage 在他的專著 The Finest Wines of Tuscany and Central Italy 裏,稱這一幕為   Renaissances in the Land of Vines ,當前正在上演的酒藝復興大有繼承文藝復興的偉大傳統的意味。 分析這場新的復興運動的推動力,可以發現同樣是因為出現了新的富裕顧客。 Hugh Johnson Nicolas Belfrage 一書所寫的前言很簡單地交待了箇中因由﹕

Either a prosperous middle class, or an established export market is vital to advance quality in wine, and with its aristocratic estates and its peasant sharecroppers, Tuscany had little of either until the 1960s.  It is the past 40 years that have seen the Tuscan wine renaissance — if revolution is not a better term.

用現代的語言講,原因只有兩個字﹕市場 當然,只有市場,而沒有   Gianfranco Soldera Paolo de Marchi Giulio Gambelli 這些能工巧匠,復興也是斷然不會出現的。 所以不是 Sangiovese 造不出好酒,只是市場還沒有出現。   也不是   Chianti 、Tuscany 出不了好酒,只是市場還沒有出現。 這是歷史,而不是本質性的問題。歷史就談到這裏,至于過去四十年的這場   marketing campaign 有何成績,Chianti 的酒究竟好在那裏,容我在下一篇再細細說明。

後記

囉囉嗦嗦的說了這麼一大堆,是事出有因的。 我有一位很要好的上海朋友,藉著多年與他一起出差的機會,我早已把我對意大利酒的狂熱傳了給他。但他回到國內,卻很難買到價錢不高但比較好喝的意大利酒,于是我介紹他買 Chianti ,因為我當時喝過的幾瓶 Chianti 都有很不錯的表現。後來他跟我說,他在國內找過好幾瓶 Chianti 來試,但卻以失望居多。 這令我感到不大不小的困惑,原因是我自己其實喝 Brunello Super Tuscan 級的 Sangiovese 比較多,一般的 Chianti 相對少踫,而且這些酒也比較難找。但朋友有難,我只好發奮讀書,也從各處搜購,終于花了一年多才得以品嘗過百瓶來自 Chianti Sangiovese 這是我今年最大的發現。 這次 Chianti 之旅路程有點曲折,首先它與我對 Sangiovese (主要是 Brunello)的 emotion 匯合在一起,然後我去了一趟意大利,有機會踏足 Chianti 的土地和接觸當地的人,去的前後又通過閱讀對意大利的歷史多了一點皮毛的認識,所有這些線索加起來令我發現 Chianti Sangiovese 原來是意大利酒的夏商周。有了歷史的脈絡,我對 Chianti Brunello di Montalcino  Vino Nobile di Montepulciano 的認識便豁然開朗。我怕自己記憶力不好,所以趕忙把我的點滴認識記下,心想除了我的上海朋友以外,或許還有別人對此有興趣吧

3 則評論在 漫步 Chianti (之三): 意大利酒的夏商周.

發佈回覆給「Chris」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