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a-9 第 14 場 — Old World Riesling

Views: 94

生物動力曆法﹕2021 11 3 日下午 7 時開始

試了意大利從北到南的二十多款乾白之後,大伙意猶未盡,我便加奏一首舊世界的白酒王 —– Riesling(唸作 reece-ling)(意白的報告見:VIPa-9 第 6 與第 9 場 — 意大利白酒即興遊)。

Jancis Robinson 早已認定 Riesling 是全世界最好的白葡萄品種,國内把 Riesling 翻成雷司令,實在維妙維肖。意白遍地是寳,但因爲陽光太猛了,添了複雜性之餘有時候會嫌酸度不太夠。Riesling 則完全沒有這個問題,他的家鄉是萊茵河,尤其是流經德國的部分,這裏是葡萄酒最北的產區,酸度只會過份而不會不足。更重要的是此司令特別愛泥土中的礦物,令著名美國雷司令酒商 Terry Theise 有下面十分精彩的概括:

The question of minerality is inherent to Riesling, because the variety is, in its essence, more mineral than fruit … The Riesling genre is one of a mineral-tasting wine into which are woven various strands of fruit, depending on site and vintage.

如果把礦物味比作丹寧,則阿爾卑斯山南麓的 Barolo 與北麓的 German Riesling 簡直是一紅一白的一對親兄妹,所以我曾大膽把 Barolo 的五條村子與德國萊茵河區的五大村結成五對兄妹村(見:Riesling Rocks!(下))。

爲了好好欣賞德國雷司令,過去五年我曾為隨意朋友先後辦過七場品試會,頭五場的簡報在此:Riesling Rocks !(上)。這次我辦的是歐洲邀請賽,主場在德國,應邀的還有四個鄰近國家:意、捷、奧、法。這五個國家無論產量與品質,應該同樣是雷司令的精華所在。

根據一項統計,源於阿爾卑斯山的三條河流的河谷(Rhine 萊茵河, Danube 多瑙河與 Adige 河)的雷司令佔了全球近七成的產量,單德國便佔了 59%。

意大利的產量雖不多,品質還算不錯的,問題是比較難找,尤其是老年份。除了主要產區 Alto Adige 外(今天我們選了兩款),John Haeger 在 Riesling Rediscovered 一書中還指出 Barolo/Barbaresco 之鄉近年也冒出很精彩的作品:

Riesling has evolved into a niche product for at least four mainstream producers.  The pioneer here is Aldo Vajra, who has grown Riesling since 1985 in the Fossati vineyard, at the top of the Barolo hill facing east and, more recently, in Sinio, Pietro Colla also has a track record with excellent editions of Riesling on his hilltop estate between Alba and Barbaresco.  So too do Ettore Germano, in Serralunga, and Ca’ del Baio, in Treiso.  Germano’s vineyards are in a very high-elevation corner of the Dogliani appellation more than 500m asl, where steep stony slopes are rich in limestone.

好了,我們開始今天的精華遊吧。

Part 1
Italy 1. Falkenstein, Riesling, 2015
Italy 2. Pacher Hof, Valle Isarco Riesling, 2016
Czech 3. Mikrossvin Mikulov, Goldhamer Ryzlink Vlassky, 2014 (Welschriesling)
Czech 4. Mikrossvin Mikulov, Za Cihelnou Ryzlink Rynsky, 2011
Austria 5. Nikolaihof, Vom Stein Smaragd Riesling, 2010
Austria 6. Rudi Pichler, Smaragd Riesling Achleithen, 2007
Fr – Alsace 7. Domaine Trimbach, Riesling Cuvee Frederic Emile, 2008
Fr – Alsace 8. Zind Humbrecht, Clos Windsbuhl Riesling (11g sugar), 2005
Part 2
Gr- Pfalz 9. Koehler Ruprecht, Kallstadter Saumagen Riesling AUSLESE ‘RR’ trocken, 2007
Gr- Rheinhessen 10. Wittmann, Riseling Morstein GG, 2008
Gr- Rheingau 11. Peter Jakob Kuhn, Doosberg Riesling Grosses Gewachs, 2007 
Gr- Nahe 12. Schaefer Froehlich, Riesling Halenberg GG, 2009
Gr- Mosel 13. Clemens Busch, Marienburg Raffes Riesling GL Reserve (not dry), 2009
Gr- Mosel 14. Egon Muller, Scharzhofberger Kabinett, 2011
Part 3 – Reds
Pinot Noir – Mosel 15. Molitor Markus, Brauneberger Klostergarten Pinot Noir**, 2012
Pinot Noir – Pfalz 16. Rebholz, R Spatburgunder vom Muschelkalk Spatlese trocken, 2005

上面塗上黃色的五款酒當天中午開瓶,其餘一整天以前開,之後拔塞作瓶醒。由於 5. Nikolaihof, Vom Stein Smaragd Riesling, 20107. Domaine Trimbach, Riesling Cuvee Frederic Emile, 2008 很難打開,我決定使出 partial double decanting 方法,在試酒會前兩個小時換至小瓶子,在試酒會開始前再倒囘原瓶。

這次有 18 位朋友參加,每款酒只喝一回合。

 

四客隊先上場,每隊各有兩名隊員。

意大利的兩款同樣來自最北部近奧地利邊界的 Alto Adige。這邊境的山區在意大利立國前曾被奧匈帝國統治,當地的葡萄品種近德奧多於意大利其他地區。

兩家酒莊都有幾百年的歷史,有趣的是今天的表現完全不同 —- 一個濃烈,另一清秀。

1.Falkenstein, Riesling, 2015 用扭蓋不用瓶塞,我在中午才開瓶,之後馬上小試。酒色深,有非常强烈的礦物味,果味偏肥大,酸度好,到晚上變本加厲,所有元素傾巢而出,簡直像火山爆發一樣。

2.Pacher Hof, Valle Isarco Riesling, 2016 的顔色淺,與 Falkenstein 恰好相反,中午小試時以清香的熱帶水果、熱情果爲主,晚上帶鹹的礦物味如涓涓細流,汎著一圈又一圈的漣漪,像出水芙蓉一般清新脫俗。

這一濃一清究竟是來自天、地還是人,我説不準,不過 1. Falkenstein, Riesling, 2015 比較長時間在大木桶陳釀,而 2. Pacher Hof, Valle Isarco Riesling, 2016 大部分時間在不銹鋼桶(80%),這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

 

捷克的兩款是我多年前往德國和捷克一次旅行帶回來的,只是模糊的知道是與 Riesling 有關的白酒。

今天查一下資料,才知道 3. Mikrossvin Mikulov, Goldhamer Ryzlink Vlassky, 2014 來自一種名爲 Welschriesling 的品種,德語意思是 “外來的 Riesling”,另一名字是 Riesling Italico,他的故鄉可能是 Croatia 克羅地亞。另一款 4. Mikrossvin Mikulov, Za Cihelnou Ryzlink Rynsky, 2011 才是貨真價實的 Riesling。

我沒有把握如何醒酒,所以中午才開瓶。

假雷司令 3. Mikrossvin Mikulov, Goldhamer Ryzlink Vlassky, 2014 很有趣,總有些像燒焦的味道,頗爲苦,究竟是品種還是用桶所致我便不太肯定了。混沌的大塊頭,酸度不足,活像個諧星。

真雷司令 4. Mikrossvin Mikulov, Za Cihelnou Ryzlink Rynsky, 2011 好得多,通透很多,酸度好,礦物味也充足,是件四平八穩、很工整的作品。

 

奧地利派出的兩名代表同是來自 Wachau 的精英。

Nikolaihof 有近兩千年釀酒的歷史,從 1971 年開始已經行生物動力法,他們的 5. Nikolaihof, Vom Stein Smaragd Riesling, 2010 中午小試時有輕微花香,非常緊閉,所以我用了 partial double decanting 方法來處理他,可幸到晚上大爆花香,非常通透和優雅,漂亮極了!

Pichler 家族也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他們的 6. Rudi Pichler, Smaragd Riesling Achleithen, 2007 與 Nikolaihof 有截然不同的風格 —-有深度和非常龐大,很熟的果。座中一位資深的酒友說奧地利比德國的種植條件一般較暖和,所以比德國有更熟和更豐滿的風格,從這款可以領略一二。

這雙的對比也有趣:一清麗,一渾厚。奧地利果然是雷司令大國,我以往失敬了。

 

法國 Alsace 的乾白長期以來比德國還要出名,原因應該是此地比德國萊茵河谷的大部分產區都較暖和,比較適合產乾白。德國的 Pfalz 與 Alsace 相鄰,也是萊茵河谷中領先的乾白村子,但聽説以前德國產的小量乾白以内銷爲主,打國際市場的主要是有甜度的酒,所以反而沒有 Alsace 那麽有名,這局面近幾十年才逐漸打破。

兩家代表 Alsace 的酒莊都有超過三百年歷史。

中午小試時,7. Domaine Trimbach, Riesling Cuvee Frederic Emile, 2008 非常濃烈但緊凑、内聚,所以我也嘗試用 partial double decanting 方法來打開他。果然晚上爆花香,在口腔内像個炸彈一樣炸開了,很有震撼力。記憶中以前開過這款酒兩囘,今天我才得以見廬山真面目。這款酒是兩塊田的混釀,酒莊另有一款單一園的膜拜酒名 Clos Ste. Hune,以前也兩次不得其門而入,經此一役,我有更大信心再叩門了。

Zind Humbrecht 的莊主 Olivier Humbrecht 是個篤信生物動力法的 Master of Wine,8. Zind Humbrecht, Clos Windsbuhl Riesling, 2005 是他們六款單一葡萄園之一。含糖較高,有些氧化氣味,有過熟的感覺,酸度略嫌不足,是個大塊頭。

 

客隊先後出過場,我讓大家選出他們最愛的三款酒,用加權方法排名如下:

第一名:2. Pacher Hof, Valle Isarco Riesling, 2016(29分)

第二名:8. Zind Humbrecht, Clos Windsbuhl Riesling (11g sugar), 2005(24 分)

第三名:5. Nikolaihof, Vom Stein Smaragd Riesling, 2010(22 分)

我們算公道,除了捷克陪末座以外,其餘三國各有一款上榜。我蠻奇怪 8. Zind Humbrecht, Clos Windsbuhl Riesling (11g sugar), 2005 竟然比 7. Domaine Trimbach, Riesling Cuvee Frederic Emile, 2008 更受歡迎。我們分兩桌而坐,我這桌這款酒只拿了一個第二,一個第三,但在另一桌 8 人當中有 6 人選他爲第一。他們以年輕人爲主,難道年輕嗜甜?

 

下半場由德國隊的精英出場,分別代表了萊茵河谷的五虎,其中四款全是乾的,Mosel 的兩款帶甜。

 

位於 Pfalz 的 Koehler Ruprecht 酒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近幾十年由 Bernd Phillipi 帶領而成爲乾白的重鎮。Pfalz 氣候溫和,果味比較豐富,我比擬作 La Morra。這款 9. Koehler Ruprecht, Kallstadter Saumagen Riesling AUSLESE ‘RR’ trocken, 2007 非常豐滿,但好在圓潤而沒有甜膩的感覺,難得優雅,而且整合得幾乎無縫似的,平衡度驚人。

Rheinhessen 位於 Pfalz 之北,我比作 Barolo。這村子的兩大明星酒莊是 Wittmann 與 Keller。這款 10. Wittmann, Riseling Morstein GG, 2008 出自單一園,是他們的旗艦酒款。中午小試,有向上衝的强勁的香氣,像隻强壯的野馬,晚上繼續奔馳,我想起一位詩人的一句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不過這裏的顔色是黃色花,黃色水果,染著的是層層礦物,正中了那句 “Riesling is, in its essence, more mineral than fruit”。Wittmann 顯露的正是 Riesling 的本質。今天根日更加强了他表現的力度。

 

Nahe 在果與礦物之間有最好的平衡,所以我比作 Castiglione Falletto。這個十九世紀的老酒莊在 1990 年代由新一代 Tim Fröhlich Fröhlich 執掌以後開始質的飛躍。他是個極端完美主義者,對風土有種執著。12. Schaefer Froehlich, Riesling Halenberg GG, 2009 出自他們兩塊單一園之一,香甜、輕巧、通透,瘦削但有勁度,雖然礦物味是主調,但與果、酸之間的平衡度拿捏得很好,結果是一種很精準的和諧感,中庸之極致也。

接著我們來到 Rheingau,我把此地比作 Monforte。我特別選了一位奇人 Peter Jakob Kuhn。Stephan Reinhardt 如此介紹他:“Since the 2002 vintage, one of the most divisive wine producers in Germany: a crackpot(瘋子、怪人) to some, a god to others.” 他以前在試酒會出現過,朋友的喜惡也涇渭分明。我屬於喜的陣營,有時候我覺得他有點天堂莊的放任自然。

11. Peter Jakob Kuhn, Doosberg Riesling Grosses Gewachs, 2007 用扭蓋不用瓶塞,我在中午才開瓶,顔色很深,有點像自然酒,聞起來是熟極快爛的花香,一派佯狂不羈的樣貌。晚上更為狂野,有些氧化的味道,但入口非常複雜,像 amoeba 變形蟲一樣,粗獷、狂野,我們喝到的不是酒,而是一種 emotion,如果天堂莊可比作老莊,Peter Jakob Kuhn 是從老莊演化出來的魏晉竹林七賢!

 

最後我們來到 Mosel,這是萊茵河谷最冷最濕的村子,一直到今天都較適宜產帶甜的酒,因爲常有貴腐菌的干擾之故。

Clemens Busch 卻盡力釀乾白,雖然有些年份殘糖可能會高了一點點,就如這款老籐出的 13. Clemens Busch, Marienburg Raffes Riesling GL Reserve (not dry), 2009。他好比一位聲音非常渾厚的男低音,强烈的香氣與極度深沉的各種味道宛如空谷傳音一樣,傳遍山谷,直上雲霄。我再寫也是多餘的,希望大家有機會找他們家的酒來認真試試,他們代表了萊茵河區的 Serralunga!幾年前我們曾拜訪過酒莊,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我的兩篇游記:初訪 Clemens Busch(上)﹕不爭朝夕) 與 初訪 Clemens Busch(下)﹕Melodies of Slate

最後一款是 14. Egon Muller, Scharzhofberger Kabinett, 2011,他們的崇高地位有如 Brunello 中的 Biondi Santi。他們只釀甜酒,Kabinett 是甜度最低的一款,我覺得有他們出現,這場試酒會才算完滿。前些時參加了由莊主通過視頻主持的品試會,知道他們近幾年也開始試釀乾白,但至今仍未有滿意結果,故此還沒正式拿出來,可見乾白在德國越來越重要了。

喝了五款擲地有聲的重量級德國乾白後,令我更能欣賞 14. Egon Muller, Scharzhofberger Kabinett, 2011 的漂亮。他有種不吃人間烟火的脫俗的清香,白描出炊烟慢慢升起的田園景色。恕我經驗淺,不能盡數其妙。讓我引 Stephan Reinhardt 來幫助大家:

For finesse, sophistication, and precision, Egon Muller’s Scharzhofberger Kabinett is unmatched by any wine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when it is botrytis-free.  The subtlety of aroma and taste is unique, and it always amazes me that just a hint of flavor can be so satisfyingly full and persistent, especially in cold vintages.

德國隊實在強啊!我讓大家選出他們最愛的三款酒,用加權方法排名如下:

第一名:13. Clemens Busch, Marienburg Raffes Riesling GL Reserve (not dry), 2009(31分)

第二名:10. Wittmann, Riseling Morstein GG, 2008(28 分)

第三名:12. Schaefer Froehlich, Riesling Halenberg GG, 2009(25 分)

Wine of the Night

所有酒喝過以後,我讓大家選出當晚最喜歡的三款酒,再排出名次如下:

第一名可以當作是雙冠軍:12. Schaefer Froehlich, Riesling Halenberg GG, 2009(24 分)與 13. Clemens Busch, Marienburg Raffes Riesling GL Reserve (not dry), 2009(23分),他們同樣拿到 18 人當中的 11 票。

第三名:10. Wittmann, Riseling Morstein GG, 2008(17 分)

德國隊太强了,大獲全勝也合理不過。

紅酒

我加了兩款用 Pinot Noir 釀的紅酒。

15. Molitor Markus, Brauneberger Klostergarten Pinot Noir**, 2012 桶味頗厲害,很多類燒焦的草本,帶鹹的礦物味掩蓋了果味。風土的印記很強。

16. Rebholz, R Spatburgunder vom Muschelkalk Spatlese trocken, 2005 有些氧化的熟爛花香,丹寧頗突出,礦物味非常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