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507
意大利我們只去過一次。我們在威尼斯溜達了五天,回家後多時仍然如在夢中。
運河固然迷人,但最有味道的是多如蛛網的窄巷。在威尼斯,迷路不僅是每天發生的事,也是我們每天最大的樂趣。


既然此生注定不能在意大利過活,唯有在杯中遊遍這夢幻之國。
整個意大利都種植葡萄,無怪乎古希臘把那長靴稱為「酒之鄉」Oenotria。意大利的先民 Etruscans 早已有釀酒的記載,但自希臘在意大利殖民開始,釀酒業才大大發展。羅馬帝國禁止屬地釀酒,所以得以用意大利產的酒交換屬地的奴隸。後來這禁令逐漸放寬,法國與西班牙才開始有自己的釀酒業。可見在意大利,酒曾經是政治與經濟。 (見﹕ http://en.wikipedia.org/wiki/Italian_wine)
歐洲種植葡萄地區(紫色標示)

所以意大利酒對我是遊歷,是文化,是歷史,也是杯中之物。
意大利的葡萄品種繁多,可辨認的幾近千種。
我曾說過我最迷 Barolo,也喜歡 Brunello,但從南走到北,意大利的奇珍異物多不勝數,我到今天只抓到一點皮毛。這裏記述的,是我最近走馬看到的幾朵比較漂亮的花,他們都為我帶來說不盡的驚喜。
第一瓶是產自威尼斯附近的1998 Quintarelli Amarone,是意大利東北地區的名酒。

Amarone 是用風乾的葡萄釀造的(主要是 corvina),過去我嘗過好幾瓶Amarone,但都因為我對比較甜的酒有偏見而不大能接受。最近認識了一位美籍猶太人,他告訴我他最迷Amarone,這才令我有興趣重新找來試試。
Quintarelli 用傳統方法釀造,果味比較含蓄,我開始有點感覺了。我記起去年喝過Bertani 的 1986 Amarone,也很對胃口。我翻查資料,據說比較老的 Amarone(像 1967或 1983)散發的香味只有好年份的成熟Barolo 與Barbaresco 可堪比擬!
有趣的是,我與猶太朋友再談及我的新想法時,他回我說他愛Amarone 是有宗教原因的。他說猶太人春天慶祝逾越節(Passover),以紀念他們在埃及當奴隸的苦難歲月。節慶期間,他們會喝甜的酒。他愛Amarone 除了這重宗教意義外,可能還因為他年紀大了,想借甜酒思念他甜美的青春歲月!
成熟而且傳統風格的 Amarone 是我新的追求對象!
產 Amarone 的地區名為 Venezia ,再往北一點靠近奧地利邊界有個名叫 Trentino 的地區,那裏有一種名叫 teroldego 的葡萄,據研究發現可能是來自古希臘的品種。我們最近喝過一瓶 2004年 Foradori 釀造的 Granato,有點像我們冬天吃野味的感覺。很刺鼻的泥土、野花、espresso 的香味,與 Amarone 形成強烈的對比。

中部的東海岸地帶 Abruzzo 盛產便宜、果汁似的紅酒名 Montepulciano d’Abruzzo ,是用意大利特有品種 montepulciano 釀造的,但有一兩家酒庄堅持要釀造可以陳年的美酒,其中 Edoardo Valentini 便是最富傳奇的一位(2006年去世)。我們找來他的 2001年一試,果然難忘。我馬上想起的是,這是意大利版的 Merlot 嗎?但這是何等高貴、淨化的 “Merlot”啊!難得的是他既濃得化不開,同時又純淨無比。

意大利的正中部有名 Umbria 的地區,有一種葡萄名 sagrantino,有人說這品種來自希臘,也有人說是源自法國,但目前是意大利獨有的品種,1979年才成立法定產區。我們嘗試了 Arnaldo Caprai 1998年的 Sagrantino di Montefalco 25 Anni。這酒又粗又野,丹寧強勁,我想起法國「野獸派」的畫。我的筆記寫道﹕如羅馬進兵之勢!與Valentini 又是大得不可以更大的對比。與 Barolo、Brunello 相比,這是不同的審美觀而不是孰優孰劣的問題,正如 da Vinci 與 Matisse 是不能比的。

越往南走,天氣越熱,葡萄也好像更野。第一次踫上Aglianico 葡萄釀造的酒,是好幾年前在紐約點了一瓶 Mastroberardino 的 2001 Radici,我的上海朋友喝了一口便說﹕老辣!很形象,也很貼切。侍應連忙說﹕我們有1961年的。自此這 Aglianico 便引起我很大的興趣。最近找來 1999 Riserva 一試,才明白這種酒像 Barolo 一樣,年青的時候絕對不能踫。等他成熟了,開瓶後幾個小時內他會變化萬千,幾個小時內從平靜到膨脹,粗野到艷麗,但放到第二天卻一變而為嬌滴滴的少女。年前試 Feudi di San Gregorio 的 2001 Serpico 也有類似的經驗,但這次的感覺更強烈。 Aglianico 真是不可思議的葡萄,據說也是古希臘傳入的品種。

我們終于來到意大利最南的西西里島了。這裏最有名的紅葡萄品種是 nero d’avola,據說名字是來自古希臘最早的殖民地 Syracusa 西部一個小鎮的名字,所以推想這品種來自古希臘,而且法國隆河區的 Syrah 也可能源自 nero d’avola;有意大利人認為 Syrah 一字是來自Syracusa 而非波斯的 Shiraz!是耶非耶,我不得而知,但這 2003 Tasca d’Almerita 的Rosso del Conte 無論酒身的豐厚以及像胡椒的辛辣味的確讓我想起南澳洲的 Shiraz!

意大利酒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品流複雜」。他的魅力並非來自國際聞名的「名牌」如Gaja、Soldera 與 Sassicaia。他最迷人的是他的歷史,他的傳統,也就是他的「土」味。請看看意大利種植得最多的二十種葡萄品種,「國際品種」只有 Merlot 一種。所以喝意大利酒是品嘗他獨特的地方性。喝酒喝不出地方性,倒不如喝利賓納。做人也一樣,與沒有個性的人交往,倒不如看電視!

參考資料一﹕意大利主要產酒區及主要的葡萄品種

參考資料二﹕意大利種植最多的二十種葡萄品種(1998年)

我來身都好喜歡意大利酒 , 但可惜在香港能買到的意大利酒不多 , aged 更是難找 , 真希望日後有多啲渠道能引入香港市場。
[版主回覆03/30/2009 17:23:00]沒錯。在這一天來到以前,唯有多花氣力了。但這尋尋覓覓,也為賞酒增加了幾分情趣!
我剛入了一些意大利酒, 有Ripasso, 有Amarone,有興趣嗎
Vinfolio香港全中文化網站已經啟用,報價全是含至香港運費的,某些酒款(如 Quintarelli )看來相當誘人…近期新聞報導,香港超越倫敦,成為全球第二大葡萄酒拍賣市場…
對比之下,最近台灣又公布了一個莫名其妙的政策,只有起岸價一千台幣以上者才算優質酒,否則要提供經認證的實驗室的化驗報告才能避免被抽驗…台灣要像在義大利般,隨手可得僅售幾歐元,可口又有地區特色的餐酒,看來是無望了…
[版主回覆12/17/2009 11:22:00]對,在香港喝酒真的比較方便。我們從意大利買酒,有時候比意大利本土價格還要便宜,因為出口可以免本土的銷售稅!
台灣的政策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你意思是說“優質酒”免驗?是否要保護本地生產比較大眾化的酒廠?
早一陣子聽你說要品試 Tuscan Merlot ,也沒見到你的 blog ,想是延遲了吧?
台灣的政策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你意思是說“優質酒”免驗?
–>是!但區分是否優質酒的標準實在非常可笑!
是否要保護本地生產比較大眾化的酒廠?
–>我並不認為如此,聽說這政策是為了「保護國民健康」,避免劣酒/假酒出現在市場上,所以要求進口商提供化驗報告,說明酒中化學成分的含量(如硫/二氧化硫)…實則台灣本地所產「大眾化」葡萄酒多為甜膩不堪的葡萄汁而已,據我所知有不少是跟內地某些酒廠一樣,從南美等原酒便宜地區進口整桶葡萄汁/原酒,到台灣再行調配,亦有標榜葡萄汁原產地為法國者…至於本地較認真酒莊,目前我還沒聽說過有何值得認真看待之產品(我是指在相同價格帶可與進口酒抗衡)。
早一陣子聽你說要品試 Tuscan Merlot ,也沒見到你的 blog ,想是延遲了吧?
—>是,預計要到明年1、2月才來喝,目前找到2003 Patrimo、Redigaffi、Masseto,也許該提前一到兩天醒酒?
gwaihir
[版主回覆12/17/2009 18:56:00]為你難過。看樣子最好自己做進口商?
幾瓶 2003 現在試可能很失望,你找不到90年代的嗎?
醒酒的問題是天下最難的,我一點把握都沒有。如果硬要喝新酒,何不乾脆享受他年青的風采。像人一樣,要小孩辦老成,倒不如欣賞他的天真無邪!
進給自己喝是有啦…不過還是麻煩,稅金也是一大壓力…
90年代的在台灣並不好找,自己手上的品項也不多,這幾瓶2003年的倒是朋友手頭上剛好湊合起來的,也許就當成驗證這幾款酒的潛力…您說得對,小孩辦老成還不如就看他的真實面貌,時間陳年的滋味始終不可能透過醒酒讓他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