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749
去年遊青島,與今年遊鄭州,都屬于「非典」式旅遊。
我們的目的不在於看什麼景點,一心只想看人。用愛酒人的話,便是體會一下 terroir 。多年前已有這個想法,到今天才開始試著做。
鄭州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樸實。

老周原來是外地人,但不知道因為他大半生都在鄭州度過,還是因為他的骨子裏有著中原的氣質,從三十年前剛認識他一直到今天,他散發著的是同樣一種樸實。這是他最響亮的無言之語。

旅途上我們新認識了另一位忘年之交小吳,在她身上我們同樣找到這種樸實。
我們與她在街頭偶遇而認識,她幫我們用她的身份證去辦登記,讓我們可以買到一張電話卡,然後帶我們去尋找老周,這你可以說算不上什麼。
在分手前我們請她與老周合照,我太太一看照片,說這個女孩子一直緊緊的挽著老人的臂彎,足見她對「人之老」是如何的細心、體貼。她的身體語言是多麼樸實。
後來我細心留意當地年青的女孩子,竟然發現小吳是個很好的原型,很多女孩子都長著清秀的臉,有修長的身段,而且比較多把頭髮紮成馬尾型,同樣的樸實。
至于街上踫到的許多人,我們沒有機會與他們交談,但我都清晰聽到他們很樸實的語言。










究竟這樸實是從何而來?是走到那裏都撲面而來的黃土嗎?
我太太說鄭州的塵埃很多,我說這不過是黃土罷了。
我看了「中國國家地理」很精彩的兩期「河南專輯」之後,在鄭州幾乎那裏都看到黃土的足跡。

專輯的綱領性文章「中原﹕中國最大的風水地」,令我耳目一新。(見2008 年 5 月號)


試引部分內文共享之﹕
風水寶地就是這樣一幅意象﹕玄武垂頭(天山–昆侖–秦嶺山系),朱雀翔舞(泰山為案山、朝鮮半島為朝山),青龍蜿蜒(燕山–太行山–中條山),白虎馴俯(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
風水寶地需依山面水,中原的水首先是黃河與長江,更宏觀的水是黃海與太平洋。
我們都說是黃河帶來的泥沙造就了中原,試問﹕黃河的泥沙從何而來?答﹕來自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黃土那裏來?答曰﹕是風從沙漠中吹來的。至此,問題很清楚了。風將西北荒漠中的黃土吹起來,堆積在黃土高原,然後溪水河流將黃土侵蝕剝離輸送到黃河中,黃河再將黃土帶到東部堆積成華北大平原。這個偉大過程的最終產品 —- 中原大地,就這樣在流水線的終端產生了。但這個流水線的起點是昆侖山、天山、祈連山所環繞的西北荒漠區,所以中原的祖脈祖山是昆侖山、天山。
文章還有一個很精彩的說法,認為逐鹿中原的戰爭和自然災害,同是中原文明傳播的動力。
每一次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都像風箱的活塞一樣被推下去了,像海綿一樣被擠壓了,這時中原的中華文明就會從風箱中,從海綿中涌出來,傳向四周。
同理,每一次黃河的泛濫,都把中原的文明驅向四方。中國人的許多姓氏都能在河南找到起源,中國的許多移民的故鄉都可以追溯到河南。
另一篇很精彩的文章是﹕「河南﹕中國的糧倉和廚房」

\


看到你說的黃土高原,讓我想念起多年前到過的山西,我帶回的兩樣東西,讓我還想再去一趟山西,一是毛筆,一是陳年老醋。
那毛筆是很倉促下買的,當時被白先生監視下,不敢大手筆買個一打,真是遺憾。而老醋當時是買下最大桶的,如今也只盛一小罐,我也該去採購了…….
[版主回覆10/18/2010 13:57:00]少奶奶出行還要找什麼借口?我奇怪山西為何出好的毛筆?
我在平遙古鎮的一個小店買的,我想只要在古都,都會有不錯的毛筆。我用過很多毛筆,唯用那山西的筆,運起來就是很溫和。也都不會掉毛。
[版主回覆10/19/2010 14:40:00]看看你在平遙買的筆是在那裏造的?或許在別的地方也能買到。有機會我也應該去平遙看看,等高鐵網絡建好以後應該很方便。
勝大莊沒有了?
我現在用的都是鹿港做的毛筆,勝大莊的筆太貴了,我已很久不買他的筆,店是都還開著。
[版主回覆10/19/2010 23:08:00]有趣。你用毛筆多還是我開酒多?勝大莊在香港的店好像關了。
當然是你酒開的多,我的一支毛筆都可以用很久,所以頂多十幾支,你的酒大概最慢兩天飲盡,對吧?
[版主回覆10/20/2010 20:40:00]要喝起來,你的筆一天能喝的墨汁肯定比我喝的葡萄汁為多!
要看我的新玩具嗎? 可惜我不懂得如何在此留照片,我新買的電動書僮,可以幫我用的墨汁比你喝的酒多。